每次陪孩子查分数、选学校,不少家长都犯愁:“孩子这分数能上啥学校?”“选专业是冲名校还是保喜欢的?”“除了高考,还有没有其他升学路子?” 最近听了一位教育大 V 的升学规划讲座,全是实打实的干货,用大白话把家长关心的问题掰扯得明明白白配资平台资讯,照着做就能少走不少弯路。
先搞懂 “三大定位”:别让孩子瞎努力,目标要 “够得着”不管是初一还是高三,先帮孩子把 “定位” 找准,比瞎刷题管用多了。
第一个是 “分数定位”—— 别给孩子画 “虚高的大饼”,得看分数对应的真实学校。比如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考 600 分挺厉害,其实这个分数大概率只能上普通 211,选专业还没主动权;要是能多考 20 分,说不定就能摸到好公办本科的门槛。现在分数线得这么看:985 线是顶尖高校的 “入场券”,211 线对应重点院校,特控线(比以前一本线低)能上省属公办本科,本科线基本就是民办三本的线了。而且现在民办本科招生特别难,西部有个省补招好几次都没招满,与其让孩子挤破头去民办(一年学费可能要 10 万),不如把目标定在 “多考几分上公办”,省下来的钱留着当孩子毕业奖励,多划算。
展开剩余80%第二个是 “提分定位”—— 别让孩子抱着卷子猛刷,要找 “能提分的漏洞”。每次考完试,别只看排名,跟孩子一起复盘:哪些分是马虎丢的(比如计算错、看漏题),这些慢慢练细心就能补上;哪些是真不会的(比如数学的函数、英语的语法),这些才是假期要重点补的。其实考试就像 “体检”,不是为了比谁分数高,是为了找出 “知识漏洞”—— 把那些 “有时候对有时候错” 的模糊知识点,变成 “肯定能得分” 的稳拿区,提分就快了。
第三个是 “院校和专业定位”—— 别纠结 “冲名校还是保专业”,适合的才最好。大 V 举了个例子:有个快递员的孩子考了 630 分左右,最后去了北大的护理学专业,虽说不是热门的计算机、金融,但孩子喜欢且就业稳,这就选对了。选专业时可以多跟孩子聊几句:想学医?临床和口腔都是热门,但口腔不用像临床那样值夜班,哪怕专科毕业也能开小诊所(成本大概 100 万);想当老师?广东出生率高,未来可能成高考大省,大湾区、省会和北京的教育资源足,机会多;学文科想考公?财会是 “万能专业”,大部分单位都招,旅游管理大多对应文旅局,别跟风选 “三不限” 岗位,看着门槛低,竞争能到 “千里挑一”。还有些小细节要注意:学通信电子不用碰化学,选理工科优先考虑数学、统计、计算机;三峡大学的电气专业特别牛,因为它以前是全国电力部直属的,就业时电网企业都认。
再做好 “一大规划”:别只盯着高考,这些升学路也能走很多家长觉得 “孩子只能靠高考”,其实还有不少路子能拓宽升学机会,早知道早准备。
比如 “强基计划”,适合想冲 985 的孩子,考上了能争取保研、直博的机会 —— 清华这类工科强校,重点培养能搞技术的人才;北大这类文理综合校,更倾向培养科学家。还有北外的小语种,像马尔代夫语、阿姆哈拉语,学这些的学生常能当外交官,名额比外交学院还多,要是孩子对语言感兴趣,不妨试试。
上海纽约大学、昆山杜克大学这种中外合作校也不错,课程跟国际接轨,以后申请国外研究生更容易,适合想有国际视野的孩子。南方科技大学、上海科技大学这种新型大学,招生人数少,老师能顾到每个学生,孩子要是能进老师的科研小组,能学到不少真东西。
另外,国家专项、高校专项计划是给脱贫地区农村户口孩子的 “福利”,能多些上名校的机会;部分学校入学后能转专业,要是孩子录到不喜欢的专业,还有 “补救机会”;孩子要是去大学当兵,好处更多 —— 退伍后能无条件转专业,考研能降分,还没有单科分数限制。
至于留学,得看家庭情况:要是家里能帮孩子托底找工作,可以考虑,但前提是孩子得自律,别去了国外光玩不学习。留学学制大概是本科 4 年、硕士 1 年、博士 3-5 年,建议高一、高二暑假考雅思,时间刚好不耽误。
规划要 “顺势而为”:别逼孩子走 “不适合的路”升学规划不是 “一刀切”,得顺着孩子和家庭的情况来,不然再完美的计划也没用。
首先顺着孩子的学科优势 —— 孩子数学好就往理工科靠,语文英语强就考虑文科、外语类专业,别逼着偏科的孩子 “补短板补到崩溃”,把优势发挥到最大才是聪明做法。
然后顺着孩子的性格 —— 纪律性强、做事严谨的孩子,适合体制内(比如考公、进事业单位);脑子灵活、爱折腾、喜欢创新的孩子,可能在体制外(比如企业、创业)更出彩。不过要提醒家长,体制内也没想象中清闲,比如法院工作人员一年要处理 360 个案子,忙起来连轴转。
还要顺着家庭资源 —— 想想自己的职业能给孩子什么启发:比如家长是医生,孩子对医学感兴趣,就能多了解医院的工作日常;要是孩子学习好但不太会跟人打交道,选理工科就挺合适,靠技术吃饭不用太费口舌;要是孩子特别会来事、能跟人处好关系,做业务、帮人解决情绪问题的工作可能更适合。未来最缺的就是 “懂人工智能,还能让人觉得温暖” 的人,要是孩子有这方面潜力,可得好好培养。
最后顺着地域发展 —— 多看看当地的政府工作报告,找 “就业密码”。比如江苏有 16 个产业集群,苏州重点发展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,常州缺新能源人才,让孩子学当地需要的专业,毕业找工作时 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,不用背井离乡去抢机会。
最关键的是 “激发动力”:让孩子主动学,比逼他刷题管用不少家长愁 “孩子不爱学习”,其实核心是没让孩子找到 “成就感”。
可以给孩子找个榜样 —— 不用是遥不可及的名人,比如邻居家考上心仪大学的哥哥姐姐,让孩子知道 “努力能变成什么样的人”;孩子玩游戏时,遇到关卡会主动查攻略、反复试,就是因为那是他擅长的事,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孩子在学习里也找到这种 “擅长的感觉”。
平时多当孩子的 “拉拉队”,别一上来就批评。比如孩子考差了,先问 “这次有没有发现哪个知识点没掌握?” 而不是 “怎么又考这么差”;孩子解决了一道难题,哪怕是小题,也夸一句 “你这思路挺清楚,比上次进步了”。遇到问题先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,让他知道 “爸妈永远是后盾”,不用怕犯错。
其实做升学规划,不是逼孩子 “必须考多高的分、上多好的学校”,而是帮他看清方向,少走弯路。现在多花点心思帮孩子找准定位、规划路子,等他毕业时,就能有更多选择的权利,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—— 这才是家长最想看到的,对吧?
来源:取材网络
声明: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 方略研究院 观点和立场,如有疏漏及不足之处,请随时指正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后台留言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!
关注方略研究院,纵览全球教育研究(高校战略 / 学科建设 / 评价体系)前沿动态,解码教育决策新智慧!
互动话题:有什么想法或观点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配资平台资讯。
发布于:广东省配资交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